第一篇:《红楼梦》之读后感
好棒的诗!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就是莫名的喜欢上了,听了一遍就记住了。
一直以来,对红楼梦颇有好感觉得乃四大名著之一,再怎么说也是很棒的,可是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都没能从头看完过,近来有时间就用了几天时间,从头给看了一遍,今天下午看的结局,完了之后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干嘛,坐那儿楞了一会儿,什么都不想干。是为剧情而悲哀吗?还是为明天就要离开家去学校而不舍?或许由于二者兼有之才导致这种心情吧!
不知道是我思想叛逆还是理解能力差或者等等原因,我总是不能理解书本上的一些评价,在学到关于红楼梦的知识时,课本上总是把王熙凤描绘成一种心狠,毒辣,无恶不做的大坏人。就在准备看这个电视前就想看看他如何坏,在我看来,她的确好使坏心眼儿,可是她圆滑,遇事沉着冷静,有主见,在管理方面有魄力,这是他的优点,她的缺点是他不得人心,只知道搞好上级关系可是却忽视了下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殊不知,谁能确保自己就一定顺利平安永远得到上级的赏识,一旦翻船下面的这些人就会把你搞垮。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所以看完红楼梦之后,我并没对王熙凤这个人有多大看法,尤其是在他们被抓后,她求刘姥姥救巧姐然后跪那儿忏悔,我觉得她是值得原谅的。反而让我讨厌的想劈了他的是贾雨村,或许你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再或许你说贾雨村人家也有自己的报负!可是我就不能说服自己去喜欢这个人物,他的恩将仇报行为令我恶心!我确定在下次看的时候有提到他的片段我会马上跳过!我知道在对这个评价上由于我的个性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我断然接受不了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在我生活当中亦是如此。
第二篇:名著读后感之《红楼梦》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红楼梦~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王熙凤
红楼梦读后感之王熙凤
《红楼梦》的四大主角儿是宝、黛、钗、凤,而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塑造得最鲜活、最生活化又最出彩的是?凤辣子?王熙凤。已故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这样评价凤姐:《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去,《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
王熙凤是云南郡王的女儿,也算是仕宦之家,有些来头,可惜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赝品,半字不识,由于是贾政之妻王夫人的侄女,嫁到贾府成为贾琏的妻子,这段婚姻对贾家来说到底是富还是祸呢?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昵称,可以说是一种爱称吧。在贾府,除了贾母谁都不敢得罪她,为什么?就因为在这个狗仗人势的地方,贾母是最大的,她喜欢凤丫头,谁敢说不字,更何况又是王夫人的侄女,也有人照着,再加上她的聪明能干,做事干脆俐落,对待下人一丝不苟,可以说正是因为王熙凤的存在,贾府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繁华的景象,但也可以说是贾府给了王熙凤施展才能的舞台。
历来融化在中国女性人格中深入骨髓的从属意识,在王熙凤身上相对弱化,不仅可与男性争驰,甚至还能居高临下。王熙凤不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她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乃至他人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形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性格的奇观。我们说王熙凤性格的某些素质在今天的?女强人?身上复现,同样,其演化为某些毫无教养的泼妇无赖,也不足为怪。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假如说,我们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她有一种支柱的作用,还可以说是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单是写宝钗黛的爱情婚姻,他还写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四百多个人物,那么你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的错综交织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侍妾,底下有大群管家
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在凤姐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能看成是一种很琐碎的、一种家长理短的那种家务事。因为在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家国是同构的,历来一脉相通,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从王熙凤,以她为焦点,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
在处世应对中,凤姐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林黛玉(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Www.)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凤姐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对待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对象,凤姐也有不同的语言。因为凤姐是个当家人,要和各色人等打交道,交接对应,凤姐能够分寸得宜,不卑不亢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个语言的艺术也是值得我们来欣赏,来体味的。
举一个熟悉的例子,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往往我们认为很熟了,不经意就看过去了,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来打抽丰,凤姐怎么样来接待刘姥姥?怎么样说话呢?凤姐要揣摩对方的身份,彼此的关系,刘姥姥是一个年高积古的农村老太太,她跟贾府并不沾亲带故,不过是偶尔来走动,那么也不能够简慢。凤姐揣摩对方的身分和彼此的关系,神态之间凤姐的那种高贵,矜持自然可以看出来。但是她说话还是很得体的,说出来的话既有谦词,?我年轻,不大认得,也可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知道自己是小辈,说自己家里?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同时呢,又告艰难,?外头看着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这句话很有名了,被引用甚至在国际关系里头被引用,?大有大的难处?这是凤姐的话,她就说?不过是个空架子?,就是说既有谦词,又告艰难,而且还不乏人情味,她说,?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你又是第一次开口,不好叫你空手回去,如果你不嫌少,这二十两银子你暂且拿了去?。你看这样一些语言,这样的接待。这次接待,凤姐是请示了王夫人的,她的语言应该说符合既不热络又不简慢、既不丢份又不
炫耀的原则,还是很得体的,可以看作一个豪门当家的人,看作一个上对下即凤姐接见打抽丰的穷亲戚的例子。
再举一个下对上的例子,凤姐怎么样对待那些宫里来的太监。宫里的夏太府打发小太监来借银子,他怎么说?他说,?夏爷爷买房子,短了二百两,上回借的一千二百两等年底再还?,说是借贷,其实是一种勒索。凤姐在此之前,她听说太监来了,就叫贾琏先躲起来,自己出面来应付,这个方面贾琏是不如凤姐的,贾琏不灵,要凤姐出马。小太监说了这话之后,凤姐怎么说啊?那个小太监说借一千二百两没的还,等年底再还,凤姐接口就说,?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一面说这话,一面打发人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押了银子来开发那个小太监,他不是要二百两嘛,那么让他拿走。刚才我举的凤姐这几句话,看上去并未得罪夏太监,其实这个话还是软中有硬,绵里藏针的。它有一种警示,就是说像这样名为借贷实为敲诈。她说,?若都是这样记清了,都不知还了多少了?。而且她一方面命人去抵押,就是预告我这个府里头已经被掏空了,我要靠典当度日了。所以凤姐就会这样的应对宫里来的太监。所以凤姐这个人,她还真具有当外交使节和公关经理的潜能。这是凤姐的这个语言才能,同是凤姐这个主体,对不同的人,各色人等,她都能够分寸得宜、不卑不亢地应对。
王熙凤的结局,既是确定无疑又是众说纷纭的。说确定无疑,就是其结局必定是惨痛的悲剧,从小说对凤姐全部艺术描写所展示的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来看是如此。书中早已明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可见凤姐悲剧带有很大的自食其果自取其祸的成分。
以王熙凤而论,她的才干、她的欲望、她的命运都如同一面镜子,不单是?风月宝鉴?而已,其光彩照人的正面和身败名裂的反面难道不是一柄?人生宝鉴?吗!在当今社会里,确实很多人很有才华或者是政绩显著,但是他没有很好地竭制自己的欲望,由于他的贪欲逐步的发展,不能遏止,最后走到身败名裂的地步。如果从《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从王熙凤这样的人物身上,用这面?人生宝鉴?来照一下,岂不是一种特殊的警示作用。
2014年10月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之人物描写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当时朝代女子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多如云,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无疑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个重要人物,还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不过我发现他的优点就是善于沟通,性格温顺,不常会发脾气,深得姐妹们的喜爱,与他的姐妹们相处的甚好。我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柔柔弱弱,性子胆小,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缺点,造成了许多的悲剧。就如那一出:在王夫人午睡时,因宝玉调戏金钏,金钏也与他开起玩笑,颇有些调情,不料被王夫人听见,可宝玉一见王夫人起来,就自个溜走了。王夫人愤怒地将金钏撵回家去,金钏于是含羞投井自杀。还有那么一出:话说王夫人检抄大观园时,硬是把晴雯撵了出去,而宝玉却只是眼巴巴的看着,直到晴雯病死。如果说,他不是那么的柔柔弱弱,有勇气的话,他还是可以阻止这些悲剧发生的,毕竟那是他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发生,而后独自自责。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是个极其敏感的人,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因为她从小就得了病,而且长期寄人篱下。她给大观园里的众多姐妹和王夫人的印象也并不好,让我不解的是,她这样性格的人如何就能获得贾宝玉的喜欢,而那个端庄稳重,豁达大度的“宝姐姐”不能获得宝玉的喜爱,薛宝钗性格好,人缘极好,处事也很好。她还颇有心机,就如那一出:话说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见两丫头小红、坠儿在谈些私情话,但为了让她们以为她没有听到她们的谈话,嫁祸给了林黛玉。不过宝钗比黛玉还是好很多的,可惜她与宝玉无缘!
说到处事好的还有王熙凤,她是最泼辣的一个人,心直口快,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史湘云了,她的心机不如宝钗,文学不如林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风流倜傥,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女性。
读完《红楼梦》让我了解到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